生活理財》「房」衛通膨 掌握33原則
【經濟日報╱記者 梁任瑋】
2008.04.03 03:39 am
 

面對今年來勢洶洶的輸入型通貨膨脹,不用建商提醒,民眾也樂於購屋保值。問題是這波房市復甦已經四年多,房價也來到相對高點,很多人都怕現在進場會買在高點而被套牢。

根據不動產專家研究,只要找對地段,以自住兼投資的觀點長期持有,房地產不止是保值的最佳工具,更是打敗通膨讓資產增值的利器。

70年代初期,台灣經濟開始起飛,民眾所得增加,加上石油能源危機造成通膨,於是購屋保值的觀念興起。當時在台北市中心買一間三房兩廳的公寓還不到50萬元,如果是長期自住或出租持有到現在,期間儘管房地產景氣高低起伏、房價起落,現在這樣一間老公寓扣掉通膨後,都有高達上千萬元的身價,享有好幾十倍的增值空間,當時買房子的錢不但沒有被通膨吃掉,還徹底打敗通膨。

美商易而安不動產顧問張欣民認為,買賣房地產與買賣股票一樣,不可能買在最低點,也不可能賣在最高點,所以只要能確實掌握「33原則」、生活機能完善、並以自住兼投資長期持有的態度,任何時間點都是適合進場的時機。

所謂「33原則」就是要準備三成自備款,每個月房貸本息還款不超過家庭月收入的三分之一,這是要確保日常生活保有一定品質,不會因購屋而成為「屋奴」。

生活機能完善是指日常食衣住行育樂等各個面向都能就近滿足,這不僅是保有居家的方便性,也是房產能否保值增值的關鍵,更是未來房產能否順利轉手的保證。所以要記住離車站(公車或捷運車站)、學校、市場太遠或離閒惡設施(如陰宅)太近的房子不要買。

長期持有是打敗通膨的關鍵,現在想買房子短線炒作獲利,難度及風險確實都比較高,畢竟一般民眾不像擁有大量資金的法人一樣可以靈活運用。張欣民指出,現在買房子,一定要以自住或是出租且長期持有的心態,以時間換取長期的增值空間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布萊恩 ( Bryan )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