乘風破浪 台灣經濟再崛起

卓越雜誌 08 年 4 月封面故事

副標:築夢踏實最重要

文‧方巧文

2008年3月22日,不刺眼的陽光,強度剛剛好;沒有下雨的白天,濕度剛剛好;室外宜人的溫度,出門剛剛好。在今年春雷打響後的第5天,是台灣第12任、第四屆民選總統之日。一整個白天,所有誘使人出去投票的條件全都配得剛剛好。

雖然在太陽下山後,天空微微飄起細雨,但台灣的希望之火,卻在此時再次燃起。

晚間7點45分,選舉結果出爐,代表中國國民黨的馬英九、蕭萬長以58.45%的得票率、765萬8,724票當選新任總統副總統,得票數與得票率都創下4任民選總統最高記錄。

※過去八年 以希望播種卻含淚收割

回首過去,2000年3月,台灣史上第一次政黨輪替,為這塊寶島上的民主與法制,下了最完美的註腳。政權和平轉移,是民主制度與素養的最佳表徵,世界各國無不為台灣讚賞,全球也都關注這隻台灣小龍,在新政權領導下,會寫下什麼成績。

還記得那標示在阿扁綠色旗幟上的八個字「有夢最美,希望相隨」,不知道讓多少人內心波濤洶湧、紅了眼眶,用未來、用希望投下手中那一票。

八年的時間,可以讓初生的嬰兒,學會走路、講話、寫文章,知道要友愛同學、將來要孝順父母,也可以讓亞洲四小龍的台灣從龍頭變龍尾。

台灣在這不算少的歲月裡,失業率、通膨率等痛苦指數遲遲不墜,國民實質月薪、台股市值、全球競爭力卻往下掉得毫不猶豫。對內,人民不幸福;對外,競爭力疲軟、投資環境差,每每在讀取相關國際評比台灣的排名時,總不免「不好意思」。

現今台灣狀況 》》》》》》讓數字說真話

◎物價漲幅>薪資漲幅 日子好難過

每個月乖乖領月薪過日子的老百姓們有多痛苦?

在主計處所公佈的今年1月月薪(也就是專業用語中的「經常性薪資」,裡頭含有雇主每月實際付給員工的本薪、固定津貼和獎金) 為37,286元,年增率為1.72%,是近6年來的第2高。不過,別高興的太快,因為同期的物價年增率為2.96%,一進一出的結果,竟然變成負成長!也寫下20個月以來實質月薪唯一一次的衰退記錄。

口袋裡錢厚實的程度來不及趕上物價飆升的速度,國人的實質購買力比起去年同期,衰退1.21%成為426元。

◎2月份失業率3.94% 近5個月新高

據主計處統計,2月份的失業人數比1月增加1.3萬人,成為42.4萬人,失業率從3.80%上升至創下近5個月以來的新高3.94%。農曆年後轉換工作的人數增加,也許是導致這個數字出現的原因之一,但若細看統計分項,便可發現「因工作場所業務緊縮或歇業而失業者」增加了6,000人,使該項總人數增加為13.9萬人,僅次於2005年3月的14萬人,是近34個月來的高峰,顯示國內經濟景氣不振,倒閉、裁員案例明顯增加。

◎誰來止住痛苦指數?

「生活成本」與「收入來源」,是構築人民生活水準的兩大主要面向,而物價波動與失業率的變化,則是人們感受最為深刻的變項,物價維繫著民眾的購買力,失業率則影響收入所得。

痛苦指數=通貨膨脹率+失業率。因此,當通膨與失業率愈高,人民的痛苦程度愈強烈,反之愈小。雖然從痛苦指數中,我們無法分析造成痛苦現象的原因有哪些,但該指標的確是反應政府是否有好好照顧人民生活最直接、最重要的指標。

很不幸的,主計處相關數據指出,2000年至今8年,台灣民眾的痛苦指數從民國89年的4.24%上升到今年2月的7.22%,總升幅近3%。日子難過,不是喊假的!

◎我為什麼要揹債?

日前新加坡與香港政府,由於財政決算後仍有相當盈餘,於是分紅還富於民,台灣民眾真是看在眼裡、酸在心裡,明明都是小國,為什麼人家能分紅,我們卻揹債?

據財政部公布,2008年全國(中央+地方政府)所累計的負債預算數達4.62兆新台幣,又再次創下新高記錄。

2000年時,全國未償還債務餘額為2.7兆元,2001年突破3兆,2005年破至4兆,8年後的今天突破至4.62兆元。這8年間,國家負債硬是增加了近2兆。這怵目驚心的國家債務數字若讓全國人民來分攤,折算後每人平均負債為20萬元。

不過4.62兆還只是很保守的數字,若將政府未公佈的8.9兆的潛在負債計算在內,總計約為13兆新台幣!

8年來 》》》》》》關起門來跳自己的老舞步

若把台灣這些年來的停滯成長現象,全都歸咎於全球化或中國、印度等國崛起,那就太不負責任了。每一個國家,在不同時代,都會遭遇到不同的困境與難題。但危機就是轉機,如何從困局中完美解脫,端看執政者的智慧與魄力。

在2000年後正式到來的全球化,抹平了地理界線,如何在無疆界的經濟市場中揮灑,成為各國在政策制度與產業發展上積極努力的目標。

世界平了,版圖不一樣了,包括韓國、新加坡、香港、美國、歐洲與印度等國在內,無不順應趨勢,卯起來學習這一波全球新舞步,唯獨台灣將門關上,在屋內獨自跳著爭主權等政治的老掉牙舞步。等到出去比賽,才發現,自己只會的老舞步,實在無法與其他人新舊皆上手的舞步匹敵。

既然扯到全球化,鏡頭當然不能只往國內看,轉向國際,順著鏡頭來看看,台灣這八年來的舞蹈練就了多少成績:

◎GDP成長軟趴趴

從2000年至2007年的各國GDP年增率來觀察,台灣8年來的成長率比起亞洲另外的三隻小龍:韓國、新加坡與香港,顯得非常疲弱。

拿台灣與新加坡、香港做比較,2000~2003年,我國表現還不錯,在2002、2003兩年皆處領先位置,但從2004年至今,則一路下滑,香港、新加坡的成績卻大幅超越台灣,香港最少都較台灣高1.6個百分點,新加坡也比台灣高出起碼2.4個百分點。一直被台灣踩在腳下的韓國,也在2006年成功起身反撲,不難看出韓國近幾年政府上進、拼經濟的決心與成果。

◎整體競爭力有夠差

在WEF商業競爭力指數中,台灣名列第23,遠落後於第9名的新加坡、第12名的香港,以及第19名的韓國。

全球企業環境評比中,台灣居第50名,大大落於第1名的新加坡、第4名的香港,與第30名的南韓。

在2007年金融市場排名裡,台灣位於第58名,遙遙望著遠前方第1名的香港、第3名的新加坡和第27名的韓國。

其實台灣不是在所有的排行榜中都表現差勁,像台灣的觸控式面板是全球市佔率第一、EIU的IT勞動生產力第一、ICT投資亞洲第一、企業女性主管比例全球第7等等,都有不俗的成績。

除了上面所列舉的,再加上其他全球評鑑報告,分析各項台灣落後與領先的項目可以發現,當評比項目是與「大環境」、「整體」以及「政治」相關時,台灣成績就很差,而當評比內容為單一區塊(尤其是與IT相關之產業)時,台灣成績卻好得不得了。

台灣長年注重數理教育,並積極培育電子相關產業,因此在這些領域中,台灣成為數一數二的佼佼者,也說明了,只要政府有用心,聰明的台灣孩子一定會打拚出好成績。但一個國家不能只靠電子或腳踏車過日子,執政者應該要均衡發展,提高整體水準,建立良好的基本面,才能讓國民與外國人都更喜歡這片土地。

※10+3之後 台灣成東亞孤兒

2002年11月,被稱為東協(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)的東南亞諸國,與中國大陸共同簽署了「東協-中國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」(Framework Agreement on Comprehensive Economic Co-operation),預計在2010年成立「東協-中國自由貿易區」。

2004年11月,雙方在寮國首都永珍又簽署了東協-中國自由貿易區「貨物貿易架構協定」(Agreement on Trade in Goods of the Framework Agreement on Comprehensive Economic Co-operation),並於2005年7月開始實施,為「10+1」(東協+中國大陸)自由貿易區的目標往前邁出一大步。

中國大陸和東協中的泰國、菲律賓、印尼、新加坡、馬來西亞、汶萊等6個原始成員國,將於2010年前使大部分的正常產品關稅降至0;而越南、寮國、柬埔寨以及緬甸等東協4個新成員國,則預定在2015年達到將大多數正常產品關稅降為0的目標。

緊接在中國大陸腳步的日本與韓國,也在2005年開始與東協10國協商自由貿易區談判,爾後東亞自由貿易區將從10+1演變成10+3。

一旦10+3(東協10國+中國大陸、日本、南韓)的東亞自由貿易區開始運作,東亞將與北美、歐盟等區域在全球經濟、政治等面向成為三強鼎立的局面。

目前10+3以經濟做為合作重點,日後將朝政治、文化等區塊發展。其已建立衛生外長、旅遊、環境、經濟、財政、農業與勞動等8個部長會議機制,10+1部分也已開發出5大重點合作領域:互相投資、資訊通信、人力資源開發、農業以及湄公河流域之開發。

當2010年東協10+3的自由貿易區正式啟動運轉樞紐後,將是台灣企業面臨始上最大危機之時,屆時無法享有優惠關稅的台灣,產業要出走到哪兒?

過去8年,政府不論在全球或東亞區域,皆沒有用力、用心去經營與著墨。原本於1993年提出,由麥肯錫評估,在1995年實施預計為期10年的「亞太營運中心」,在扁政府「漸進式台獨」的政治目標下,被扁攻擊格局太小,以「全球運籌中心」、「綠色矽島」等以台灣自身為主體的計畫取代。但試問在全球化格局下,只強調單一主權主體性的政策,怎能為全民開創富裕生活的康莊大道?

2千9百多個日子換來的8年執政,驀然回首,不僅台灣在國際間的能見度與地位依然「若隱若現」,接下來若再不加強與東南亞各國間的政經關係,10+3成立之日,將會是台灣成為「亞細亞的孤兒」之時。

回歸基本面 》》》》》》拉近南北差距

台灣南部與北部,不論是在人口教育程度、房產價格、年收入或是產業類別,都存在不少差距。

南北對立的危機在歷史上不算罕見,美國南北戰爭就是因為彼此產業不同,以工商發展為主的北部,與務農牧業的南部,在經濟力與觀念的落差中爆發衝突。

政府積極發展電子產業,從設立竹科開始,研發資源、資金投注和教育都灌溉在北部。就學、就業人口的北遷,造就北部與南部房價差距愈來愈大,北部豪宅近幾年愈蓋愈多,往南走到處在台灣尾的屏東,房子卻竟然「便宜到賣不出去」!

民進黨其實看出了台灣南北失衡的問題,很努力地想將資源遷至南部,也的確做出了一些看得見的政績,如高雄愛河整治成功,但這對於整個南北失重的情況幫助相當有限。由於缺乏更全面性的策略性思考,在執政八年後,南北發展不平均的現象改善地並不多。

高鐵通車為南北失衡狀況帶來新希望,中南部民眾寄望藉著便利的交通縮短南北差距,但單有硬體如交通建設、土地,而沒有全面的軟體耕耘與配套,就像空有軀殼、沒有靈魂的植物人,無法與外界溝通。竹科之所以能成功,就是因為它不僅有硬體面,如設置工業區、產業園區,還配有帶有人性的生活機能與休閒設施等規劃,佈局夠完善,才能長久匯集人氣、人才。

中南部民代總是在為地方爭取成為大型交通點(如高速公路)和各科學園區、工業區的駐點,但那麼做真的能夠縮短南北之間的差距嗎?

這問題回歸到政策基本面,也呼應之前文中所提到的:政府在各產業的發展不應太多的「偏心」。

好政府應該要能判斷當地有哪些特點是其他地區沒有的,努力並有計畫地培植。像雲林以南以農業居重,硬是蓋個科學園區,其實無法創造太多優勢;但若是以農業創新的角度去經營,像是在傳統農業中投入高科技以生產或創造獨特優勢,在已具備的基礎上做更多更深的發展,才可以用最有效率的方式為南部注入新血與活力。  

※國內、兩岸、全球兼顧 台灣才能飛上天

主打台灣主權意識的綠扁執政退下,換上溫和與大陸協商、強調兩岸經貿的藍馬,許多人將兩岸的政經走向,視為是將使台灣經濟大復甦的萬靈丹。然而不論小三通還是大三通,台灣的每一步都得好好走才穩當。

扁政府八年來在與對岸相關的政策上,幾乎全採限制政策,此舉反而迫使企業大量並加速外移。國內經濟狀況與條件都不好,可以出走的台資與台商能走則走,不能閃的老百姓只能啞巴吃黃蓮、悶著頭過日子,內需消費不振,經商環境不佳,外資也難長久駐足。

在印度成功搭上全球化列車、中國大陸以經濟開放為發展主軸時,其他新興市場如巴西、墨西哥、俄羅斯也不約而同開始脫胎換骨、嶄露頭角,此時以亞洲四小龍自居的台灣經濟,卻有如一灘死水,因此藍馬所主打的兩岸經貿開放與交流,成為全民的期待。

中國市場的確十分重要,然而台灣千萬不能只將焦點放在對岸,亦如前面所強調的全球化,如何彌補過去這些年來台灣在國際競爭力退步的部分,並跳脫主權意識的框架與國際做經濟、技術、文化的接軌,這部分的重要性絕不亞於兩岸關係的改善。

在藍馬的施政藍圖中,兩岸直航、鬆綁投資限制、開放陸客來台觀光,都有助於台灣經濟成長,但台灣、北京都有自己的算盤,涉及談判協商的兩岸經貿狀況,並非是我們想做就能成功的。

所以,台灣若希望兩岸經貿的開放,是在平等互惠的前提下達成,藍馬的首要目標,應是先把經濟制度與財政搞好,增加自己的實力、吸引力與國際競爭力,台灣才會有飛上青天的那一天。
  
※全民寄望 馬上有希望

馬英九在這次大選中,一舉拿下史上最高得票率,打下漂亮的一仗,在未來卻也得擔負起更多責任。

選舉結束,新政府接下來要面對的,不是選民的熱情支持,而是怎麼讓人民過好日子、如何提振國內經濟等難題。

在未來,國民黨務必要記取民進黨執政的失敗經驗,填補過去八年的空白,實際著手進行兩岸經貿之開展,改善經濟制度與民眾生活,讓台灣接軌世界、聲勢再起。

選後的台灣充滿希望,渾身散發著新生的光芒,人民好期待藉由藍色執政,再次過著每天展笑顏的富足生活,畢竟老百姓要的,不過也就是活得平安、喜樂、有希望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布萊恩 ( Bryan )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